一味模仿拔高,不是“摩天大楼”该有的高度

2020-05-07 11:45:06 来源:
点赞 收藏 分享

城市化飞速进步以来,建筑的高度便不断在突破之前人们的传统认知。在一片高楼大厦里依旧能够拔高突出的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地方的地标建筑。但这其中隐藏的危险因素也是在不断拔高的。就像几年前的一部韩国灾难电影《摩天楼》,便是一场血淋淋的关于过高建筑消防问题引爆的悲剧。

2018102612173777115285_1200_1371.jpg

近日,住建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将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严禁建筑抄袭、模仿、山寨行为,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

此前多年,摩天大厦是人们心目中现代都市的象征。一段时期,各地纷纷“争高”,纪录一再被刷新。一些地方患上“攀高症”,不切合实际,不顾财政吃紧,“贪大求洋”,盲目“攀高”。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超过200米的高楼已经有686座,占到全球1478座的将近一半。

对于城市建设盲目“攀高”,一些人给出的理由大都是“中国城市人口多,向空中发展,为了节约土地”云云。这些地标性高楼真的是出于节约土地的目的,还是为了扩大房地产的利润空间?恐怕并不好说。因为建设高楼的最佳收益有一个平衡点,超过这一高度后,建设、运营和养护费用就开始抵销甚至超过建筑楼层带来的收益。而且,摩天大楼不断增多会带来更多衍生问题。

比如,摩天大楼带来日照及阴影,危害周围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玻璃幕墙形成光污染,干扰附近居民生活,影响路上司机和行人的视觉;风速风向和周围气流的变化,不同的压力,使高层建筑产生缓慢的偏移和围绕偏移位置的振动,以及噪声干扰、空间的压迫感,等等。尤其是摩天大楼潜伏着更多的火灾危险性,而消防设施应对摩天大楼的消防需求尚存技术瓶颈,这其中都隐藏着重大安全隐患。

而且,一些地方摩天大楼经营状况不大理想,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有些摩天大楼空置率长期居高,难以收回投资成本。所以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大楼“限高”政策,既是对城市建设的某种纠偏,也是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之举,体现的是城市发展心态上的一种理性。

微信图片_20200430112114.png

网友点评
  • ?

    曦曦 2022-09-17 11:54:27 发布
    有用(0) 回复(5)

发表评论

评论
上传照片
验证码

已阅读《楼盘点评内容管理规范1

匿名点评